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江苏重拳治理黑臭水:两年整治283条城市河道

  烈日骄阳下,江苏各地的“河长们”正在为消除城市河道水体黑臭而忙碌着。

  根据江苏省政府的要求,从2013年开始,省内每年整治100条城市河道,计划三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2015年是江苏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

  以泰州来看,其整治效果在2013年排名全省倒数第一,但在2014年却成为了全省第一。2年来,泰州共整治河道约25千米,投入资金约3亿元。

  位于苏南的江阴,则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为企业算好“经济账”,对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发力“截污纳管”。

  然而,在城市河道经治理后普遍达到三、四类水标准,甚至作为景点融入城市居民之时,农村河道依然在这个夏天充满了水生植物,较为严重的河道甚至无法通船。

  导读

  2015年是江苏“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在过去的2年中,江苏共整治城市河道283条,有218 条达到评估标准;累计整治城市河道长度超过890千米,投入整治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城市水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但部分河道水体透明度待改善,农村河道治理还需再加力。

  8月初,酷热,骄阳似火,对江苏各地的“河长们”来说,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

  根据江苏省2013年公布的《江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及评估标准》,2015年是全省“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这也是江苏近几年来省级以及各地重要的民生工程。

  江苏省环保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年中,江苏共整治城市河道283条,有218 条达到评估标准,达标率为77%;累计整治城市河道长度超过890千米,投入整治资金超过10亿元,群众满意率超过90%,基本达到了目标。

  从7月末到8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江苏省内多个地方数十条“挂名”的重点河道水体现场看到,经过重拳整治后,水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

  然而部分河道水体仍有浑浊现象,透明度不佳。泰州市高新区环保分局污染防治科科长龙桂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根据省环保厅的要求,本次重点整治水体水质主要在于两项指标的控制:溶解氧和氨氮浓度,前者要高于2mg/L,后者在整治后小于8mg/L,整治前小于8的要降低20%以上。

  就江苏省环保厅通报的“不合格”的地方,其环保、水利和住建局等部门官员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由于河道整治是分段(每段堵两头)进行,且目前正处于汛期,再加之整治工程招标以及前后连接跨年度施工的原因,省环保厅检测抽取水样时一些工程尚未完工,所以“泥沙”等含量较高。以直引长江水的泰州城区二井河为例,经半个多小时的沉淀后,一个矿泉水瓶中约有30%的泥沙含量。

  此外,从现场走访看,在重点对城市河道整治的同时,农村河道却依然在这个夏天充满了水生植物,农村地区较为严重的河道已无法通船。

  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江苏省农业学者王长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对城市河道,农村河道整治面广量大,特别是化肥在农业中广泛使用后,历史上曾作为重要肥料来源的江苏农村河道淤泥就再也没有过大规模清淤行为。

  泰州攻坚: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

  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复,由省环保厅牵头,从2013年开始实施城市河道整治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整治100条河流,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

  整治黑臭河道的目的,省环保厅和省水利厅在答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表示,关键在于从整体上基本消除全省水质性缺水的现象。

  曾分管过环保的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改革之初,江苏境内的水质有64%以上为三类水,但之后约每隔10年就下降一个等级,到2000年左右三类水占比不足15%,并都集中在海拔较高的水库地区,而其他水质都下降为四类、五类甚至劣五类。

  此后,以各地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为标志,经10多年努力,到“十二五”中期后,江苏三类水面积已达35%,到2020年前后,计划将三类水比重提升到60%以上,恢复到改革初的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之所以在2013年启动全省的黑臭水体治理,是因为其已影响到全省更高水平小康的建设。在国家战略-苏南现代化建设中,三类水质恢复成为了最难实现的目标。

  根据江苏省环保厅的通报,2014 年度江苏河道整治评估数共213条,有63条河道未达到评估标准要求,占29.6%;省环保厅委托的第三方对河道评估发现,溶解氧平均浓度约5mg/L,氨氮平均浓度约4.2mg/L,相对整治前已大为改善。

  以泰州来看,其整治效果在2013年排名全省倒数第一,“虽然‘治理达标与否’不会对‘河长们’施行‘一票否决’,但通报之后,对地方领导而言却在面子上挂不住。”省环保厅在答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表示。

  但泰州整治效果在2014年却成为了全省第一。两年来,泰州共整治河道约25千米,投入资金约3亿元,23条河道溶解氧平均浓度从整治前的2.90mg/L上升到6.13mg/L,氨氮平均浓度从整治前的8.9mg/L下降到1.56mg/L,其经验表明,尽管处于江苏海拔最低的“锅底洼”地区,但让百姓享受基本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期间,泰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陈玉琴对“曾经的倒数第一”做了解释,“2013年,我们在报当年度项目的时候,县市区没有吃透政策,一下子把整治期的所有项目都上报了,结果省环保厅以年度考核为单位一抽查,大多项目没有完工,水质没好转,所以成了倒数第一。”

  在了解到通报和实际情况后,泰州市干脆“顺势而为”,对全市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将黑臭河道整治工程放到了民生项目的第一位。

  泰州为此建立了月度巡查制度,由纪委牵头对治理不力的“河长”进行约谈和问责,“因为是政府花钱工程,所以纪委可参加,”陈玉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旦被约谈,会影响到单位的年度考核和先进排名。”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则相应施行了经济奖励措施,“做得好就奖励”。

  陈玉琴表示,作为江苏省内经济排名中等地区,泰州在10年间共关停并转了城区范围内2000多家可能带来水质和空气污染的企业,力度全省最大,所以泰州城市黑臭河道的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特别是尚未改造和改造未完成的老旧小区以及餐饮、老浴室等。从记者在多个城市的现场和调研看,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导致江苏所辖13个城市黑臭水体的普遍问题。

  从泰州的治理经验看,其整治措施主要是打通水系、清理淤泥、截源堵污、改造管网、河堤加固、岸边绿化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

  8月5日中午,在泰州高新区的长约1.04千米的蚂蚁坝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河道已完成了一半的工程,“现在天太热,工程施工主要是起早带晚,整个投资有几百万,主要是对周边企业的管道进行改造以及对可能建厂的区域进行预埋,以接入污水处理厂。”现场施工的负责人说。

  为了防止出现“青奥会前后水质不一样”的“南京现象”,泰州市在“河长制”上增加了新内容,即长效管制机制,“某个河长若调动岗位,则新来的继续担任,并在任期内继续承担所有责任,而交接时要达标,这样谁的问题就很清楚。”陈玉琴表示。

  泰州为此在每条河的显目处都建立了公示牌,公布日常管护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留有电话,接受周边居民的监督,并承诺若出现水质明显恶化现象在正常工作日内“随叫随到”。

  在泰州高港区府后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见到了河里“人工管道大规模冒泡”的现象。区水利局江河堤防管理所所长吴涛解释,这是利用了生物治理方法,通过向河里增氧,促使定期喷洒的高浓度微生物菌剂消解河底淤泥。“特别适用于老城区大型挖掘设备无法施工的河道治理,”吴涛提醒,“这种治理方法的应用不具备普遍性,只适用于城区居民小区周边不流通的河道。”

  泰州姜堰区水利局副局长王根宏和区环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长许振东则表示,从整治的实践看,主要是城区部分区域节点污水接管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而如何做需要专家论证拿出可行性的工程方案,“领导要求比较高,要快,所以我们做起来压力有点大。”

  此外,从泰州的整治经验看,因“打通水系”的需要,不少地方出现了拆迁。地方在实践中则采用了“土地换社保”的方式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但作为“河长挂帅”的民生工程,则克服了多年来河道治理中部门单打独斗、配合不力、遇到矛盾不能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的弊端,这为未来民生工程建设和处理积累了经验。

  泰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陈玉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泰州在1年内打一个翻身仗,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再加上财政拨付及时到位,而抓住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机遇,新建的村镇级的污水处理厂覆盖农村,对解决全区水质性缺水提供了保障。

  事实上,泰州能够做得好的一个前提是,“涉及到的企业排污现象并不多。”但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县市区,因历史原因,截污则遇到了对大量企业的关停并转以及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从生态环保来看,要断污染企业的退路,但从地方经济发展看,又不能断企业的财路。”

  在退路和财路之间,如何为企业算账,则考验着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宏调和对微观的治理能力。